大椎

浏览 8635

大椎

编码DU14

别名百劳、大杼、上杼

所属经络督脉

类别一说为骨会,《类经图翼》:“大椎为骨会,骨病者可灸之”。交会穴: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解释“椎”原指一种捶击工具,后因形似而用称脊椎骨。脊椎骨中以第七颈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称之为“大椎”,穴当其处故名。又名“百劳”,意指其穴能补虚治劳。

取穴位置项背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低头时,项后正中隆起最高且随俯仰转侧而活动者为第七颈椎棘突。穴在其下方,当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

  • 《针灸甲乙经》:“在第一椎(上)陷者中”;
  • 《肘后备急方》:“在项上大节高起者”;
  • 《外台秘要》:“平肩斜脊高大者是”;
  • 《针灸大全》:“平肩大椎大骨下”。一说在第七颈椎棘突高起处。
  • 《外台秘要》:“上接项骨,下肩齐,在椎骨节上是,余穴居在节下”。
  • 《类经图翼》:“凡取脊间督脉诸穴,当于骨节突处取之”。

解刨位置

  • 肌肉:腰背筋膜,斜方肌起始部,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深层为弓间韧带(黄韧带)。
  • 神经:第八颈神经后支,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副神经;弓间韧带的内部为硬膜下腔,椎管内为脊髓。
  • 血管:棘间皮下静脉丛。

取穴方法微向上,沿棘突间刺入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脊髓而造成瘫痪等严重后果。一旦出现强烈触电感向下放散时,应立即将针退出,并要据病人情况采取相应措措。如需沿皮刺,可在第七颈椎棘突高起处进针,向第一胸椎棘突方向沿皮刺1∼2寸。艾炷灸3∼7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施灸时也可在棘突高起处定穴,《针灸资生经》:“凡灸椎骨,当灸骨节突处,方验”。

功效升阳,益气,退热,补虚。

经典症状伤寒热盛,时气温病,五劳七伤,诸虚百损,气短不语,骨蒸盗汗,胸中郁郁,肺胀胁满,咳嗽上气,疟疾,身热,烦呕,泄泻,癫狂,痫,瘛瘲,头痛,瘿,颈项强痛,背膊拘急,热不至肩,百节酸疼,夜卧不安,小儿急慢惊风,目眩,目昏流泪,目赤肿痛,衄血。

现代疾病发热,中暑,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结核,百口咳,破伤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性瘫痪,甲头腺疾患,黄疸,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嗜酸粒细胸增多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过多症,视网膜络膜炎,荨麻疹,湿疹,颈椎病,上肢瘫痪,脑性瘫痪,扁桃体炎,咽炎。

常见配穴

  • 疟疾:大椎、间使、后溪、大椎、腰俞。
  •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大椎、肺俞、肝俞。
  • 痰火哮喘:大椎、足三里。
  • 咳嗽:大椎、尺泽、丰隆。
  • 百日咳:大椎、四花。
  • 感冒发热:风池、大椎、曲池。
  • 虚劳:大椎、膏肓俞。
  • 盗汗:大椎、后溪、阴郄、关元。
  • 白细胞减少:大椎、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