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臭牡丹根
拼音Chòu Mǔ Dān Gēn
别名臭枫根(《植物名实图考》)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9~10月间采收,晒干。
性味辛苦,温。
①《分类草药性》:"味淡苦。"
②《福建民间草药》:"辛,温,有小毒。"
③《陕西中草药》:"苦辛,平。"
功能主治行气健脾,祛风平肝,消肿解毒。治崩漏,白带,头晕,虚咳,高血压,风湿痛,脚气,荨麻疹,痈疽,痔疮。
①《植物名实图考》:"煎洗脚肿。煮乌鸡同食去头昏。亦治毒疮,消肿止痛。"
②《草木便方》:"渭热,补气,健脾。治虚痨骨蒸,气肿,黄疸,脚弱。"
③《分类草药性》:"健脾补气。治白浊,咳嗽。炖乌骨鸡服,大补中气。"
④《天宝本草》:"补肺肾两虚。治头晕。"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强壮剂。治虚弱,浮肿。消臌涨,治腹痛。又可通经,治妇女血崩。"
⑥《四川中药志》:"治脚气,虚咳。"
⑦《陕西中草药》:"行气活血,祛风平肝,消肿解毒。治崩漏,白带,月经不调,头晕目眩,高血压,风湿疼痛,疝气,脱肛,痔疮,痢疾,痈疽疮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复方①治头昏痛:臭牡丹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打入鸡蛋二个(整煮),去渣,食蛋及汤。
②治大便下血:臭牡丹根五钱至一两,猪大肠不拘量。同炖汤服。
③治风湿关节痛:臭牡丹根一两至一两五钱。酒水各半煎,两次分服。或同猪蹄筋二两炖汤服。
④治瘰疬,跌打损伤:臭牡丹根四两,烧酒一斤,同封浸(十六天可服)。每日饮酒一至二两。(①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痢疾,漆疮:臭牡丹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荨麻疹:鲜臭牡丹根二两。煎汁加鸡蛋三只,煮食,连服数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臭牡丹根
拼音Chòu Mǔ Dān Gēn
英文名Root of Rose Glorybower
别名臭枫根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odendron bungei Steu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灌木,高1-2m。植株有臭味。叶柄、花序轴密被黄褐色或紫色脱落性的柔毛。小枝近圆形,皮孔显着单叶对生;叶柄长4-17cm;叶片纸质,宽卵形或狼形,长8-20cm ,宽5-15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或细锯齿,背面疏生短柔毛和腺点或无毛,基部脉腋有数个盘状腺体。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密集,有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对性形的叶状苞片,长约3mm,早落或花时不落;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8cm;花萼钟状,宿存,长2-6mm,有短柔毛及少数肋状腺体,萼齿5深裂,三角形或狭三角形形,长1-3mm;花冠淡红色、红色或紫红色,花冠管长2-3cm,先端5深裂,裂片倒卵形,长5-8mm;雄蕊4,与花柱均伸于花冠管外;子房4室。核果近球形,径0.6-1.2cm,成熟时蓝紫色。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坡、林缘、沟谷、路旁及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华北、西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 臭牡丹根乙醇提取物B部分腹腔或皮下注射100g/(kg·d),连续6-8d,能延缓小鼠内瘤(S180)和小鼠肝癌(H22)肿瘤的生长,有一寂静的抗肿瘤作用;并能干扰3H-TdR掺入S180的荷瘤小鼠肝、脾组织DNA的生成。但对艾氏腹水癌(EAC)和Lewis 肺癌小鼠无明显影响,臭牡丹提取物C部分对H22肿瘤也有抑制作用。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皮下注射臭牡丹根乙醇提取物10g/kg、100g/kg,连续7d,对小鼠胙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明显抑制作,并能抑制绵羊红细胞(SRBC)所致溶血素抗体的产生。
性味辛苦;温
归经肝;脾;肾;肺经
功能主治行气健脾;祛风除湿;解毒消肿;降血压。主食滞腹胀;头昏;嘘咳;外痢脱肛;肠痔下血;淋浊带下;风湿痛;脚气;痈疽肿毒;漆疮;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内服:15-30g;或浸洒。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复方①治头昏痛:臭牡丹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打入鸡蛋二个(整煮),去渣,食蛋及汤。②治大便下血:臭牡丹根五钱至一两,猪大肠不拘量。同炖汤服。③治风湿关节痛:臭牡丹根一两至一两五钱。酒水各半煎,两次分服。或同猪蹄筋二两炖汤服。④治瘰疬,跌打损伤:臭牡丹根四两,烧酒一斤,同封浸(十六天司'服)。每日钦酒一至二两。(①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痢疾,漆疮:臭牡丹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⑥治荨麻疹:鲜臭牡丹根二两。煎汁加鸡蛋三只,煮食,连服数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煎洗脚肿。煮乌鸡同食去头昏。亦治毒疮,消肿止痛。
2.《草木便方》:清热,补气,健脾。治虚密骨蒸,气肿,黄疸,脚弱。
3.《分类草药性》:健脾补气。治白浊,咳嗽。炖乌骨鸡服,大补中气。
4.《天宝本草》:补肺肾两虚。治头晕。
5.《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强壮剂。治虚弱,浮肿,消服胀,治腹痛。又可通经,治妇女血崩。
6.《四川中药志》:治脚气,虚咳。
7.《陕西中草药》:行气活血,祛风平肝,消肿解毒。治崩漏,白带,月经不调,头晕目眩,高血压,风湿疼痛,疝气,脱肛,痔疮,痢疾,痈疽疮毒,毒蛇咬伤。
摘录《中华本草》
全部讨论(0)
请在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