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LI4
别名虎口
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类别原穴。
解释合,会合;肉之大会为“谷”。穴当拇、食两指会合处,故名。
取穴位置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灵枢•本输》:“在大指歧骨之间”;
- 《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间”。
- 《千金翼方》:“在虎口后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
- 《循经考穴编》:“宜并二指,取纹尽高肉上,须捏拳下针”。
- 《动功按摩秘诀》:“在大指次节,歧骨肉尖上”。即拇、食两指并合时,虎口部隆起最高处。或以一手拇指指面的远侧指横纹迭合于另一手虎口部的指蹼缘上,屈拇指时当拇指指端所止处。
解刨位置
- 肌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收肌横头,肌层中肌梭密集。
- 神经: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 血管:皮下组织内有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头静脉起始部),在第二掌骨桡侧缘有第一掌背动脉。中层靠近第一、二掌骨底的分歧处,有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深部。拇主要动脉由桡动脉发出,在第一骨间背侧肌和拇收肌间行走。
取穴方法手呈半握拳状,直刺或稍向上方斜刺0.5∼1寸,或向掌骨下小指侧深透。应注意防止刺伤动脉,深透时更须防止刺及掌深动脉弓,以免引起出血。如刺破背侧浅筋膜内的头静脉属支,可在浅筋膜内形成血肿。若损伤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则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或拇内收肌挛缩而致畸形。不宜作穴位注射,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即使剂量不大,也能引起化学性炎性反应,局部渗出、出血,导致局限性肌内压力增高,肌纤维坏死,肌纤维化,形成挛缩。浅者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挛缩,深者可引起拇收肌挛缩,或两肌同受累。注射于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周围者,可引起动脉痉挛和动脉炎,使拇内收肌和第一背侧骨间肌发生缺血性挛缩。
功效疏散风邪,开关通窍,清泄肺气,和胃通肠,调经引产。
经典症状中风口噤,口眼歪斜,热病汗不出,多汗,经闭,头痛,目翳,目痛,鼻衄,耳聋,牙痛,面浮,喉痹,指挛,臂痛,疥疮,寒热痎疟、狂易、喑不能言,风疹、心痛、偏正头风,小儿疳眼,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小儿乳娥,下死胎,堕胎,小儿雀目,便秘,痢疾,中暑,痄腮,各种痛症。
现代疾病感冒,流行性感冒,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齿神经痛,咽炎,扁桃体炎,吞咽不利,神经衰弱,癔病,前臂神经痛,支气管炎,哮喘,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鼻炎,痛经,闭经,滞产,产妇宫缩无力,产后乳少,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关节痛。
常见配穴
- 感冒或电光性眼炎:风池、合谷。
- 伤寒头痛:攒竹、太阳、合谷。
-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
- 鼻衄:上星、合谷。
- 牙痛:下关、颊车、合谷。
- 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合谷、少商。
- 难产:合谷、三阴交。
- 带状疱疹: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
- 少汗:合谷、复溜。注:合谷用补法、复溜用泻法。
- 汗多:合谷、复溜。注:合谷用补法、复溜用泻法。
- 寒疟面肿及肠鸣:合谷、内庭。
- 小儿单纯性或中毒性消化不良: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 急性胰腺炎:内关、合谷、足三里。
- 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全部讨论(0)
请在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