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是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常用药物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各种供肌肉注射的中西药物。常用的有5-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抗菌素、维生素B1、B12、阿托品、0.5-1%普鲁卡因、各种组织液及当归、川芎、板兰根等多种中药注射液。
(二)操作方法
根据注射部位的具体情况和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将针头按照毫针法的角度和方向的要求迅速进入皮下或肌层的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出现针感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物注入。
注射剂量:因药物及注射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可注入5-10%葡萄糖液10-20毫升,而头面及耳部等处,一般只注0.3-0.5毫升;中药浸出液可注入1-2毫升;抗菌素或其他药物,以原药物剂量的1/5-1/2为宜。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适应范围
多用于咳嗽、哮喘、痹症、胃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扭挫伤、神经衰弱、肠炎、菌痢等。
(四)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等),必须先作皮试,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这些药液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发热、疼痛等反应;误入脊髓腔,有损害脊髓的可能。
3.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到神经干所在的浓度为宜。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再注入药物,以免损伤神经。
4.注射躯干部,不能过深,防止刺伤内脏。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防引起流产。
全部讨论(0)
请在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