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浏览 157

胃癌列为诸癌之首,其发生与营养机制障碍有密切关系,就像毒蕈往往生长在坏土壤上一样……难怪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胃炎,常是胃癌的前身,因此早期先兆也与上述疾病的表现难分难辨……

第一节 病因病机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之高,被列为诸癌之首,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0~30%,在消化系统中居于头一位。

祖国医学称胃癌为“膈中”,“反胃”,《黄帝内经》记载较多,如《灵枢·四时气》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还曰:“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张仲景《金匮要略》则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等,皆指出了晚期胃癌的临床症状。胃癌在祖国医学又称为积聚中的“心之积”,如《难经》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五十六难)其所指胃脘部肿块,实与今之胃癌相似。此外,《金匮要略》还说:“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医宗金鉴》曰:“幽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皆死证也。”(杂病·噎膈翻胃总括)说明祖国医学对于胃癌早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不但对胃癌的症状、预后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且还提出了治疗方法。

我国沿海一带发病率较高,尤以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的沿海省市,以及西北高原为多见。可能与饮食关系:偏嗜腌、咸、熏、煎食品及地理、化学物理因素(如芳香胺、亚硝胺、紫外线)等有关。

发生机制

胃癌的产生机制主要为痰毒所祟,无论是热邪蕴遏成痰结,还是寒湿凝滞积为痰块,病根皆为痰毒。此外,脾胃素虚是胃癌变的一个重要前提,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致胃癌者尤为重要,因为萎缩性胃炎破坏了胃的营养机制,为胃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胃溃疡也有可能发生癌变,因为胃粘膜屏障被破坏的缘故。

实践证实,胃癌与营养失衡有密切关系,如缺乏动物蛋白和黄绿蔬菜,以及偏嗜腌菜、咸鱼、熏制品等,都有可能成为胃癌的诱因。

总之,胃癌的发生机制与胃营养障碍及痰毒为患有关,饮食、家族史(遗传)、精神因素及环境因素常为诱因。此外和血型也有一定关系,据报道,A型血的人,胃癌发病率较其它血型人高约一半以上。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肠上皮化生,尤以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常是胃癌的前身。

胃癌是一个独立的恶性疾病,常发生在慢性的良性病变基础上,但也可以在良好的组织上突然发生。日本研究认为胃溃疡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癌变率最高约1~2%,甚至达10%,演化时间约六年左右,如伴有恶性贫血,则癌变率更大。这些胃疾之所以与恶性肿瘤有一定的关系,是由于粘膜屏障减弱,营养功能障碍之故。

胃癌常同时伴随有萎缩性胃炎,其癌变率为53~97%〔1〕,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为胃粘膜腺体萎缩,症状特点为胃酸减少,食欲减退,腹胀不适,主要潜兆为胃粘膜高度肠上皮化。

多数观察证实萎缩性胃炎发生胃癌,约占10%左右(主要指病史10年以上的重度萎缩性胃炎),这是因为胃壁营养障碍为癌变创造了条件之故。

胃部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之间,可存在1~10%或2~8%的转化关系,但亦可毫无相关。1962年Thunold和Wetteland在726个由于胃溃疡而切除的胃组织标本中,仅发现19例溃疡癌,占2.5%。胃癌既可与胃溃疡无关,也可继发于胃溃疡,因为胃粘膜屏障遭到破坏后,为致癌物质的进入打开了通道。如有人观察了362例胃癌切除标本,发现26例(7%)发生于先前的慢性溃疡的边缘〔2〕。一般认为胃溃疡有5~10%的癌变率,慢性胃炎的癌变率约10%,胃息肉癌变率不超过10%。胃癌也可以胃溃疡的形式进行发展。有的胃溃疡本身就是胃癌的前病阶段。

胃息肉(超过2厘米者)、恶性贫血、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瘢痕)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据言残胃的癌发率比常人高2~3倍以上。

因此,不得不认为,部份胃溃疡和部分慢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潜病。同时也体现了癌的发生机制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精神。

二、早期先兆

早期胃癌并无特殊临床表现,即便有也缺少特异性,但亦并非毫无“发露”可查,如年四十以上,平素无胃病的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纳呆症,上腹饱胀,厌食,偶有恶心或厌食肉类,乏力,或时隐时现的不适(界于疼与胀之间),疼痛不规则即应引起警惕。

有胃溃疡史的病人,逐渐发生一反常态的变化,原有规律发生改变,如胃脘部不适感不为进食缓解,亦不为制酸剂等其它常用药而减轻,或食欲不振加重者,更应引起注意。

其他,慢性胃炎、胃息肉等,亦有常规逐渐发生改变的情况,或症状逐渐加重而不能为其他原因解释者,皆应考虑到胃癌的可能。待出现呕吐、便血、剧痛时,已宣告进入晚期。

总之,有长期胃病史,突然加重,规律改变者,尤其中老年人突然出现胃病,或久治胃病无效者都应引起警惕。

事实上早期胃癌(浅表型胃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慢,就医者,往往发病已超过半年。首发证为厌食或无胃口,及上腹部饱胀,胃脘不适的胃滞纳呆证。据言如癌发生在幽门部,则即使最小的原位癌亦会较早出现不同程度的阻塞现象,虽然从形态学的观点来看,这么小的癌是不足以引起梗阻的。这也许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现象,首发症状可以在3个月~10年之间。

胃癌的早期先兆出现时间及性质,亦依发生部位不同而异,幽门窦部癌的首发症状为上腹隐痛,但亦发生较晚。据国外报道胃癌能分泌一种物质,能麻痹神经末梢,使痛阈增加。癌发生在胃贲门部的,则易最先出现进食梗噎感,而发生在胃底部(静区)则可无不适感觉,或最初先出现食欲减退,上腹不适。有的胃癌病人在颞额部出现强硬黑毛,称为(Sonrideson氏癌毛),有的胃癌病人颈部出现黑棘皮病,这些皆可为胃癌的报标信号。

报标症

上腹饱胀及过去喜吃的东西突然变得乏味,或老觉得“口淡”(据报道,早期胃癌约80%以上可出现胃气滞症)。

典型征兆

胃部触到肿块,胃脘疼痛,饱胀厌食,呕吐呕血,便血贫血,消瘦乏力,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肿大。注意呕吐特点为隔餐食,所谓“朝食暮吐”(胃幽门梗阻);或进食不利,食物反流,出现“食入即吐”(癌致贲门梗阻)。

三、早期诊断

(一)早期鉴别诊断

与胃溃疡鉴别 胃癌年龄较大,多在四十岁以上,疼痛无节律性,病程为进行性,可有厌食。而胃溃疡则年龄相对较年轻,病程缓慢,疼痛有规律性,进食可缓解,无厌食。溃疡型胃癌与胃溃疡早期仅凭临床症状无法鉴别,应尽早接受特异性检查。

与萎缩性胃炎鉴别 胃体部的浅表型胃癌常与慢性胃炎症状相似,难以区分,尤其应与萎缩性胃炎鉴别。萎缩性胃炎,病程多较长,并常伴有舌炎、舌萎缩,胃酸缺乏症状较明显,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症状出现较早,而胃癌则病程较短,消瘦、贫血等恶病质多在后期出现。

(二)早期现代诊断

1.胃镜检查 近代胃镜是一种纤维胃镜光源系统,既有摄象装置,又有活检设备,并且为高功率冷光源,可使胃粘膜全部暴露无余,基本上没有盲区,管子可灵活变曲、滑润,易被患者接受。发现粘膜形态及色泽的异常,包括色泽异常和表面的变形,如凸凹不平,渗出、糜烂,则除摄象分析外,可取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作胃钡餐造影,龛形的异常变化,如粘膜皱襞影,呈小结节状突起,常提示正常粘膜已被破坏,可作辅助诊断。近年用气钡双重对比法,提高了早期胃壁微小病变的发现率。

(2)B超、CT也是重要辅助检查手段(电子计算机化轴向横断体层X线扫描摄影)。X线检查有怀疑的,可用B超、CT作进一步检查。

(3)唾液癌胚抗癌检查法 用唾液检查诊断胃癌适于大面积普查。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首创唾液癌胚抗原检测法诊断胃癌,发现唾液癌胚抗原含量特别高,胃癌的阳性诊断符合率达90%,唾液优于胃液及血液,可互补。

(4)胃酸检查 胃癌患者约50%以上有泌酸减少现象,注射组织胺后,pH值下降不到0.5,可作诊断参考。

(5)胃液及粪便隐血试验 常呈阳性,可以助诊。

(6)胃脱落细胞学检查 也为胃癌的确诊手段。方法是取胃壁冲洗液,经离心沉淀后,染色涂片在显微镜下找癌细胞。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及早根治原发病:如治愈萎缩性胃炎,注意以健脾及活血化瘀原则,改善胃的营养机制,以消除内源性癌产生的土壤。及早治愈胃溃疡,以恢复胃粘膜的防御屏障,对抵御外来致癌物的刺激,防止癌变有重要意义。

(2)提高抵抗力,以加强免疫监视系统,亦即注重扶正,可服用六君子汤一类药:党参或西洋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酌加黄芪。

(3)减轻消化系统负荷,以利抗御癌邪,如服用山楂、神曲、砂仁之类助消化药。

(4)加强饮食管理,对有癌前病变可能的患者,应少食腌、咸、熏、腐、煎食物,忌食霉变食物及含亚硝酸多的食物。主张薄味、少食厚味及高粱美酒,多食含维生素C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鲜肉、鲜蛋。

(5)食疗抗癌:有胃癌可疑的人宜多食蘑菇、竹笋、薏米、海带、猴头菌、鸟蛇肉、螃蟹、螺蛳、灵芝等食物及药物。

(6)抗癌中草药:有癌变可疑的人,应适当服用抗癌中草药。如黄药子、蛇类、壁虎、全蝎、蜈蚣、露蜂房、白花蛇舌草等。可配于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或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方服用。